人民日报评"农民上楼":勿以城市思维搞运动式建设
走访中部某县一个新农村社区,一排排楼房整齐漂亮,水泥路通达,自来水入户,环境整洁干净。县里干部说,3个村庄居民搬到这里,土地节约了,公共服务提升了,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,谁能不满意?
深入了解听到,不少农民不买账。有人抱怨,拆旧房住楼房,折算下来还掏了不少钱,一下背了一身饥荒;有人说,自家的田离了十几里远,往后种地不方便;也有人说,社区花销大,哪样都得用钱,想继续搞养殖,可在新社区没地方、没条件……尽管有农民不情愿,还是经不住地方积极推动,工作队驻村包户,让农民都上了楼。
为何地方对村庄合并热情高?不外乎以下原因:一是经济发展用地需求迫切。现在土地指标越来越严,一些地方盯着农民的地搞村庄合并,钻“占补平衡”的空子,拿节约出的土地置换用地指标。二是“造盆景”的政绩冲动,打着“就地城镇化”的幌子,村庄合并建设新农村社区,快速炮制形象工程。在这样的政绩观指挥下,一些干部对村庄合并“想当然”,以政府意愿代替农民意愿,甚至搞“一刀切”,不惜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上楼,出现大拆大建现象。
村庄合并涉及农民居住方式、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变迁,不能只盯着土地忽视农民利益诉求。中央一再强调,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和村庄撤并,必须尊重农民意愿,严禁强制推行大拆大建、撤村并居。一些地方将新农村社区简单等同于农民上楼,忽略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。社区建起来,产业、公共服务跟不上,成了新的“空心村”。建了农民不需要的,缺了农民急需的。
村庄有自身发展规律,城镇化绝不是消亡农村的过程。各地农村千差万别,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空间,有其独特的风格。现在不少地方建设美丽乡村,强基础、破瓶颈,重视乡土味道、保留乡村风貌,农民一样过上高品质生活。因此,建设新农村社区,不一定要整体拆迁、另起炉灶,既要合理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经验,又不能简单复制城市社区的操作模式,不以“城市思维”搞农村运动式建设。“城市有的,农村也要有”,不是指城市的高楼大厦,而是指医疗、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。
新农村社区建设要顺势而为,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规划先行。要尊重农民意愿,农民愿不愿村庄合并,搬到哪儿,应该让农民自己说了算,政府应分层分类解决好农民的多元需求。要以科学规划引导,既要集约、节约用地,又要更好提供公共服务,提高农民生活质量。要有产业支撑,让农民有稳定而持久的就业,政府在土地使用、财政奖补、税收减免上给予政策支持,发展农家乐、现代新村、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,拓展农业增收功能,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。完善养老、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,让社区不仅在形式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,而且在内容上切实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。
总之,新农村社区是“人的社区”,建得好不好,要多听听农民的声音。
本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。 |